中華絨螯蟹“一齡蟹種”是江蘇省重要的淡水增養殖品種。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,在江蘇連云港、鹽城和南通等地開始中華絨螯蟹“一齡蟹種”養殖,目前養殖規模不斷擴大。然而,由于片面追求高產,不斷增加的養殖密度超過了水體的養殖容量,致使“一齡蟹種”病害頻發。為了防控病害,養殖戶往往會加大用藥力度,甚至濫用藥物,導致養殖群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隨之下降,如此形成惡性循環,“一齡蟹種”的質量難以得到保障,其有效養殖產量也極不穩定。為了探索中華絨螯蟹“一齡蟹種”養殖新技術,本研究經過5年的技術攻關,探索出一套穩產、高產、高效的生態健康養殖新技術,取得了一定的成效。
一、材料與方法1.實驗池塘的基本概況
實驗池塘位于黃海之濱的江蘇省啟東市惠萍鎮萬畝中華絨螯蟹“一齡蟹種”養殖區。池塘底質為泥沙質,單口池塘面積為1~2畝,長方形,長寬比為(2~3)∶1,池深0.7~0.9米。養殖池塘設提水泵站、進水渠道、進水濾網、排水圍網、排水閘、上下排水管、防逃設施、防穴居坡,配置微孔增氧設施并放置瓦片、栽種水草。池塘取水口潮流暢通,水源充足,比重1.001~1.002,水質符合《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-1989》要求,進、排水河分開。
2.養殖模式
中華絨螯蟹“一齡蟹種”養殖過程包括養前準備、苗種放養、一齡蟹種培育3個階段(圖1)。每年的2-4月進行養殖前的準備工作,包括清淤整塘、翻曬瓦片、消毒除害、瀝干曬塘、栽種水草、整理并修復防逃設施和防穴居坡。5月中上旬是苗種放養階段,包括進水、水體消毒、基礎餌料培養、水草培育和苗種投放。5月中下旬到次年1月為一齡蟹種培育階段,包括投餌管理(選擇合適的餌料品種,精準投餌)、水質底質調控(采取綜合措施,保持水色呈黃綠色或茶褐色,透明度為10~15厘米,控制底質表面呈泥土色、內層灰色,無臭味)、水草管理、越冬管理、病害防控。
三、討論1.生態健康養殖能有效提高“一齡蟹種”的產量
通過投放合理的蟹苗密度(由每畝1千克,提高到1.5~2千克)、高溫時控水溫(培養水草占總養殖面積85%~90%以及高溫時每天早晨換水1/3,達到降低水溫的目的)、控餌料(六成飽)、調控水質、底質環境一系列綜合措施,實現一齡蟹種培育時95%以上性腺未成熟和高回捕率,從而達到提高產量的目的;同時發現在生態健康養殖模式下“一齡蟹種”的平均產量均顯著高于對照組(傳統養殖模式),表明在生態健康養殖模式下,“一齡蟹種”具有更高的成活率。
2.生態健康養殖“一齡蟹種”的價格優于傳統養殖模式
通過生態健康養殖培育出的優質一齡蟹種具有:①種質優。天然長江中華絨螯蟹,規格:雄0.175~025千克、雌0.15~0.20千克;②品質好。附肢齊全、規格整齊、大小適中(180~220只/千克)、體表干凈有光澤、體質健壯飽滿、活動能力強、不帶病。因此,其每千克售價比一般“一齡蟹種”的市場均價高出14元以上。
3.生態健康養殖水質調控綜合措施
本研究中提出的生態健康養殖水質調控,其核心是在“一齡蟹種”培育過程中,前期培育只添水,中期培育(高溫季節)換水,后期培育(秋季管理、越冬管理)添、換水。傳統模式的培育過程中,水體調控的方法通常是大排大放,即通過大量換水來調控水質,降低養殖水體中氨氮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濃度。生態健康養殖水質調控的優點在于:通過微孔增氧,根據不同培育期,采取添水或換水或添、換水、水草管理、定期潑生石灰、施肥、檢查底質后改底一系列針對性的措施,平衡藻相和菌相,使水質保持合適的透明度,一直處于肥、活、嫩、爽的狀態并保持底質處于良好狀態,實現生態位點防病的目的。另外,在一齡蟹種培育池中投放一定密度的鳙魚(通常4~5尾/畝,每尾約重0.5千克,6月20日后投放)或南美白對蝦(通常0.6萬~0.8萬尾/畝,規格0.8~1.0厘米,5月25日后投放),攝食養殖池塘中的浮游動物,保持水體透明度相對穩定,營造良好穩定的池塘生態環境,也能達到防控疾病的目的。
1.來源:《科學養魚》雜志社
2.作者:江蘇省海洋漁業指揮部 董建波 
江蘇省啟東市海洋與漁業局 劉俊杰 
江蘇省如東縣海洋與漁業局 楊士杰 
江蘇省啟東市惠萍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 薛衛生 
3.微信號:kxyyzzs 
本文來源于金來旺蘇州陽澄湖大閘蟹 北京大閘蟹 深圳陽澄湖大閘蟹 廣州陽澄湖大閘蟹 深圳大閘蟹 北京陽澄湖大閘蟹 http://www.vifti.tw/